运营商“精简套餐”才是正道
“我明明购买了60GB的流量,为什么只能用40GB?”某消费者向浙江省消保委反映称,自己购买了联通公司提供的“腾讯天王卡”,该套餐包含40GB专属流量,只限于指定软件。该消费者又单独购买了每月20GB通用流量。然而,使用总流量超过40GB就会被断网。
针对“断网”一说,联通方面回应称,总流量(含专属流量+通用流量)达到40GB将触发流量封顶。应该说,“触发机制”是合理的,考虑到了用户误点击、误操作导致的流量超限。但是,消费者解除流量封顶之后,只能继续使用通用流量,剩余的专属流量不能再用。这就是消保委指出的,联通方面没有对两种流量独立计算,而是混在一起,明显是合同违约。
此外,联通方面也涉嫌虚假宣传。根据浙江消保委调查,“腾讯天王卡”套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多项套餐外流量,如点击广告、发布弹幕等。这些流量却被当作通用流量,累计至流量封顶的40GB当中,然而在订购套餐的“免流详情页”上,却没有作出醒目的提醒。可见,“专属流量不专属,免流软件不免流”,也显然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以上晦涩模糊的规则、锱铢必较的计算,读者理解起来可能都费劲,更别说一般不知情的消费者了。这名消费者的遭遇,也像极了现实中的众生相:消费者不能“点餐”,只能在运营商提供的选项里面“挑好的”“比烂的”;互联网的“××卡”甚是流行,但是这些卡里有没有“埋雷”“挖坑”,有时还真需要消费者研究一番;此外,各种“承诺低消返现”“假摔式降费”“鸡肋式业务”等,也常常让消费者感叹数量多、看不懂、选择难……
消费者不是精算专家,也不是闲人,哪有时间和心情货比三家、研究条款,甚至“排雷”“埋坑”呢?说到底,大家都想清清爽爽办卡、明明白白消费。运营商各种庞杂的绑定服务、转弯的附带规则,是打心眼里没有尊重消费者,没有理清自己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对此,相关部门要出台更多“精简套餐”措施,比如严格禁止套餐“捆绑销售”,推广“地板价”资费、明确推出“自助餐”项目等,从而确保消费者“精准点餐”,实现“所选即所需”。
工信部曾多次要求电信企业“清单式”公示面向公众市场销售的所有在售资费方案,减少在售套餐数量,严禁限制老用户选择新套餐等行为。但发展到现在,套餐不但没有精简,反而越来越有泛滥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恐怕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竞争压力,总是活在“甲方心态”里。近年,相关部门推出的“携号转网”等措施,或许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希望运营商能认识到问题所在,尊重消费者,而不是变着法子坑害消费者。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