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招聘网!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网
当前位置: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 > 备考资料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经评论:互联网的尽头不应该是“借贷”

时间:2021-08-05来源:未知 点击:
  中经评论:互联网的尽头不应该是“借贷”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当前,互联网借贷的“紧箍咒”正不断收紧。政策推动之下,还需要市场各方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共同营造健康、理性的消费信贷环境。
  近来,从外卖、打车、导航到办公软件,不少手机App上线了借贷业务。用户只要打开这些App,无论是开屏画面,还是支付页面、功能列表等,都能看到“分期”“借钱”等字眼。对此,有人调侃,“原来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为什么这些App不好好做主业,对当“债主”情有独钟呢?大概是“利益”二字。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不少头部App已手握大量用户资源,到了流量变现的时候,而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收益可观。再加上之前P2P网贷机构退出,也让一些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于是争相涌入,渴望分一杯羹。
  实际上,近10年里,互联网平台金融迅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科技的力量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有益互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金融活动是有风险的。当下不少互联网平台并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它们多是采取“导流”、助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再加上其在金融领域的业务经验有限,因而潜藏较大隐患。
  从供给方看,互联网平台将放贷规模当作竞争优势,一方面推动我国居民杠杆率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互联网平台根据自身积累的数据难以准确把握消费信贷行业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若平台经营不善或违法违规,很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从需求方看,互联网借贷满天飞,一味刺激超前消费,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从而导致盲目消费、信用违约等社会问题。
  此外,一些互联网平台过度收集、滥用用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这也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今年5月10日,国家网信办曾发布通告,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就包括48款网络借贷类App。
  当前,互联网借贷的“紧箍咒”正不断收紧。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将互联网平台金融列为2021年的重点监管对象。3月,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4月,央行实行新规,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政策推动之下,还需要市场各方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共同营造健康、理性的消费信贷环境。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对手机App借贷进行约束、监测,督促机构平台诚信、规范经营;同时,也要搭好市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帮助平台机构尽可能充分掌握借贷者整体负债水平。各类互联网平台则要加快整改力度,依法获取用户信息,规范推介借贷业务,尤其是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科技向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平衡好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把该做的做好,该管的管住,只有这样,互联网行业才能长远发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金融消费者来说,除了保护好个人信息外,还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信贷观,理性消费,量入为出,不要总想着“薅羊毛”,被所谓的“免息”“零利息”所诱惑。要知道,借钱花得一时爽,小心还款愁断肠。(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责任编辑:www.ahnxs.com)

    ------分隔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C) 2012-2019 南京玖石智云科技培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551-63369521
    安徽农村信用社招聘网为您发布安徽农金安徽银行招聘最新资讯!
    备案号:苏ICP备13007704号-5  技术支持:软月互动
    展开

    安徽农村信用社

    • 在线咨询
    • 安徽农信社招聘考试网秦老师
    • 安徽农信社招聘考试网李老师
    • 安徽农信社招聘考试网葛老师
    手机拍摄二维码或添加"dwjypx"获得最新资讯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