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农资产业体系
与假冒伪劣食品相比,假冒伪劣农资问题更为复杂,治理难度也更大。尽管连续多年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农资市场得到持续净化,但滋生假冒伪劣农资的“土壤”还未能彻底铲除。在推进农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体系建设。
当前正值春耕大忙时节,既是农资产品销售旺季,也是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的高发期。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近日多地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为春耕生产和全年农业保驾护航。铲除滋生假冒伪劣农资的土壤,要构建高质量的农资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总体来看,农村领域的假冒伪劣行为有两大类问题较突出,一是假冒伪劣食品,二是假冒伪劣农资。前些年,“康帅傅”“雷碧”等假冒伪劣食品在部分农村大行其道。近年来,各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目前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与假冒伪劣食品相比,假冒伪劣农资问题更为复杂,治理难度也更大。假冒伪劣农资难以仅从表面确定其真伪,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发生事故责任认定难,农户维权成本高、企业打假成本高。去年以来,化肥等农资价格在高位运行,容易诱发违法行为发生。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农资对农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据测算,农资投入占粮食作物整体生产投入的28%以上,园艺作物、畜禽养殖的农资投入占比则更高。现在,农资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如,有机肥推广不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质量不过关的有机肥以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还会污染环境。可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安全的投入品是基础。提高农业竞争力,要以农资打假推动形成绿色优质导向。
尽管连续多年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农资市场得到持续净化,但滋生假冒伪劣农资的“土壤”还未能彻底铲除。一方面,传统风险因素犹存。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多而散、小且弱,农资监管手段还不足,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一些新动向需要警惕。农资违法手段更加隐蔽,难以有效惩处。以种子为例,“假品牌、假手续”的传统假种子基本销声匿迹,市场上的假种子大多是套牌种子。这些种子甚至有品种审定证书等手续,本身质量也还算过关,但侵害了植物新品种权,影响了种业创新积极性。
要推进农资行业高质量发展。审批管理是农资产品进入市场的第一关,也是推动农资行业转型的源头。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近年来部分涉及种子、农药、肥料等行政许可事项被取消或下放。虽然审批方式改革了,但其实是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推动农资管理由侧重事前审批向强化全程监管转变。在保障产品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对生态绿色、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加快审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技术落后的农资产品,依法不予登记和续展,推动农资行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改变农资生产主体“散小弱”的格局,压缩假冒伪劣农资的生存空间。
要规范农资市场体系建设。当前,农资制假售假夸大宣传、冒充名牌洋牌、流窜作案等行为打而不绝。立足春耕,要突出城乡接合部、农资集散地、种植养殖基地等重点区域,聚焦种子、农药、肥料等重点品种,推动直销直供、连锁经营、农资电商等新模式壮大。着眼长远,要促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在农资领域的示范应用,健全农药、兽药数字化监管平台,种子、肥料审批登记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流通,畅通农资物流和末端配送,确保供得足、可追溯。激活信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把信用作为各类农业项目申报的条件,让守信者实在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