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村商业银行招聘信息网!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招聘信息网
2023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秋招汇总(暂未出)
当前位置: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招聘信息网 > 备考资料 > 经济时评 > 正文

潮流运动与另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22-12-19来源:未知 点击:
  潮流运动与另一种“生活方式”
  近几年,潮流运动在年轻人中持续火爆。前有“新三板”(冲浪板、桨板、滑雪板),后有飞盘、腰旗橄榄球,再加上骑行、越野、攀岩、射箭……
  从多年前默默无闻的小众运动,忽然变为“潮流网红”,它们是否带有相似的特征与共性?有人认为,这些运动不是以竞技体育为价值导向,不是传统的体育文化,而更多归属于青年文化。那么这股运动热潮,契合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精神诉求?
  第一代运动玩家:满腔热爱,自学成才
  当下所有的潮流运动,追根溯源,在国内早已起步几十年。只是彼时鲜少人知,它们还不算潮流。
  第一代玩家们往往步履维艰,缺装备、缺场地、缺资源,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大多自学成才,凭着一腔热爱坚持下来。
  张弦2002年来上海工作,攀岩只是他的业余兴趣。当时玩攀岩的人很少,上海体育馆的攀岩馆是他记忆中上海仅有的两个攀岩馆之一,除了周末外,场地里一天碰不到3个人。
  如今想来,攀岩是一项科学和系统的运动,已经入选奥运会项目。可当时这批玩家只能自学成才,或是看国外的教学DVD,或是向体院的朋友请教。
  “比我更早的一批玩家,连装备都得自己做。”张弦说。安全带、绳子、保护器等,可以从登山设备里找,但专业攀岩鞋实在太小众,只好请人从国外带。直到2005年左右,国内终于可以买到专业攀岩鞋,大约300元一双,玩家一年得消耗四五双。
  张弦和朋友发起成立了攀岩俱乐部,注册了论坛,最初的作用就像今天的微信群,方便朋友们组队约玩。起初,俱乐部一年只能举办两次比赛,现场各种吆喝,找人参赛,报名人数也就16人。2010年是个拐点,攀岩基础人群忽然增大。许多人表示,从网上知道这项运动,想来体验一下。这一年线上报名比赛的就超过500人。社会上也开始有更多的攀岩馆出现了。
  李闯是一名资深滑板爱好者,也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02年,他刚开始玩滑板的时候,在北京买一块滑板花费要上千元。而现在,一块入门级整板,300元以内可以搞定。
  与攀岩类似,滑板也成为新的奥运会项目。进入体育新课标后,如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小区里,随处可见玩滑板的孩子,就像上世纪四处可见弄堂里对着墙壁打乒乓球的少年。
  当初,这些运动特别“潮”“酷”“有面子”吗?未必。更多初代玩家是出于对兴趣爱好的坚持,杂念很少。它们鲜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运动还是那个运动,变化的其实是人。
  2018年,张弦辞去本职工作,计划专门经营攀岩场地。经历了16年,市场日趋成熟,他有信心可以变爱好为职业了。
  2019年,他的攀岩馆在长风大悦城楼顶开张。攀岩墙的设计出自一名建筑设计师之手。玩家最多时,20条线路全部开放,候场队伍可以排二三十米长。夏日周末的傍晚,每场可达100多人。直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人数锐减。好在场地是在室外,疫情对他的影响相对略小一些。
  据张弦观察,玩家中,青少年比较多。80后家长与60后家长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对攀岩态度就不一样。比如说,老年人带小孩过来一看:“哎哟,老危险了。”但80后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要不要去试一下?”两代家长的观念不同。
  攀爬是孩子的天性,加上家长的鼓励,孩子特别愿意尝试。有的孩子第一次哭着下来,第二次笑着下来。有人开心地爬上去,却惧怕滑下来。各种故事在这里发生,让曾经身为玩家的张弦感慨万千。
  如今玩攀岩的人中,20%是固定爱好者,80%为流量客人,与当年全是玩家的氛围不一样了。但市场化、商业化的普及,未尝不是好事。
  李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喜欢展现自己,但不是通过“扑街”的名牌,而是通过更有趣、有内容的东西;喜欢体验新奇,市场也提供了丰富的选项;特别寻求身份认同,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这可能与个体化生存的时代背景相关。
  而一项“新”运动,有人把它延伸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有人把它作为一次性打卡活动,有人玩上瘾,也有人就在朋友圈晒一晒。背后不只是因为运动本身,更是它们恰好对应了年轻人的这些价值诉求。
  如果传统体育,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有高人运营,让它们在某些时髦场地变得好看、有趣,重新营造出一种“潮”“酷”“晒出来有面子”的氛围感,有助于个性化形象的表达,那么时髦场地里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许也会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
  生活方式运动:弱对抗、重认同
  针对这些潮流运动,有国外学者做过一番归类,称它们为“生活方式运动”。其更注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社交属性更强。
  摄影师MZ(网名)是一位运动达人,几乎玩遍各类潮流运动。比如飞盘,他介绍,这项运动囊括了足球的跑动、篮球的传接、橄榄球的规则,是一个“综合体”。玩过足球、篮球的人,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点。如果是一场标准的飞盘赛,需要满场跑,运动强度相当大。但也可以只进行双人、三人的抛接练习,或5人制非标比赛,形式比较自由。“仿佛回到读书时代,男女生一起上体育课。”他说。
  早上6点,天山公园,一群练早盘的人已经准时到了。早盘不打比赛,对场地没要求,公园完全免费,可谓零成本。两三人一组,你丢我接,纯粹练习抛接技术,可以快速进步。有人还要上班,出身汗就走。也有自由职业者,从6点打到11点。MZ身边有朋友打完免费早盘,觉得自己一天都充满活力,工作效率变高了。
  目前,传统的早盘场地有静安工人体育场、复兴公园、中山公园、天山公园等。MZ习惯每次在静安工体场打完早盘,和伙伴们去附近吃一客小笼,再去喝咖啡,仿佛是一套流程和仪式。如果下午还有时间,他们再去复兴公园练午盘。晚上才是俱乐部包场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只要参加新的俱乐部,就能迅速认识新朋友。
  与传统体育项目比,为什么飞盘的社群属性那么强?MZ感觉,这项运动本身就强调“爱与和平”。比如飞盘规则中不允许身体接触,排斥冲撞对抗。无论胜负,队友或对手很容易在场下成为朋友。
  李闯发现,潮流运动的一大特征,就是普遍缺乏冲撞对抗,规则中很少有身体接触。比如飞盘、腰旗橄榄球等,而板类、骑行、越野、攀岩、射箭等,更是个体的自我对话。这或许并非偶然。
  今年北京冬奥会,板类运动就表现出别致的风格。比如,当某些观众为苏翊鸣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排名第二的成绩“打抱不平”时,他本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没那么在意,更加享受比赛的过程,同场的几位都是他的偶像。
  有观众认为,是他心态好。当然也没错。“其实板类文化都有点这种风格。”李闯解释。他们更在乎好友们一起在场地上玩的感觉。比如,滑板比赛之前,运动员之间常常闲聊,互相鼓励,气氛友好,仿佛大家并没有为了打败对方而做紧张的准备。他们享受比赛的过程,愿意为对手喝彩。
  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分胜负不再是运动的最高价值,回归生活日常、回归内心喜爱更为重要。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什么是年轻人心中的潮流运动——它们是弱对抗、重认同的“生活范”。
  天地寂静中,与内心对话
  设计师屠炜钦(网名R2)从小喜欢水上运动。作为国内第一批玩家,他同样独自摸索,之后在青浦成立了皮划艇俱乐部。
  冲浪板、桨板、滑雪板,如今被称为“新三板”运动,也是时尚代名词。桨板(SUP)起源于夏威夷,曾是冲浪的分支。青浦水域风平浪静,适合玩桨板。俱乐部同仁几乎玩遍长三角的水库、水乡古镇。他们甚至计划搞一个“桨下江南”路线,用桨板把周边古镇串联起来。
  如今,青浦知名露营地老谷仓,成为屠炜钦的桨板体验点之一。他在老谷仓附近的河道放了五六个桨板,供露营者免费体验。结果,近1/3的露营者体验过后,都表示想买一块板,以后带出去玩。桨板价格从2000元到7000元不等,可折叠成登山包大小。
  “我们只做熟人社交,不求量。”屠炜钦在金泽镇开了一家桨类主题咖啡馆,分享营地、聚会的内容,也承接桨板专业培训。他按照皮划艇协会的培训体系来设计课程,从导航、辨别天气的技能开始教,比较系统化。“希望从我这里毕业的人,单独玩桨板时,能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培训课一般4小时。教练与学员1对6,每人每天收费上千元。他说自己拒绝的培训单子比承接的单子还要多,比较挑客户,希望学员真正喜欢水上运动,而不是随便玩一下。
  一切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屠炜钦丝毫没有把培训生意做大的企图。这3年,他自认为培训生意未受疫情影响,甚至目前已达理想状态。
  屠炜钦发现,前来培训的人以80后为主、90后为辅,00后相对偏少。为何如此?他的答案是:桨板运动选择的是一片宁静,无马达、零碳。水上运动还有另外一类,如马达轰鸣的摩托艇。两者完全是两个群体,后者或许有更多00后喜欢。
  “想摆脱烦恼、焦虑,寻求心灵安静,就会爱上桨板。”他说。一个人划桨,仿佛褪下城里的所有角色,在水中重新寻找自己的意义。生物本就来自水,岸上找不到的意义,或许能在天地寂静的水面涟漪中找到。这是一项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运动。
  无独有偶,一位飞盘玩家说,从走进飞盘场地的那一刻,就把白天的工作和烦恼抛诸脑后,进入一个新世界。他与俱乐部伙伴们聊得热火朝天,但从不涉及自己的工作。小小的飞盘你来我往,欢声笑语之间,仿佛就是他的灵魂避风港和桃花源。
  “如果工作让人异化,找不到奋斗的意义,那就在生活中寻找意义。”李闯如此形容年轻人的心态。比如玩陆冲,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文化符号,拿来晒朋友圈,获得价值感,抵抗自己职场工具人的身份。
  生活方式运动非常适合上班族,出汗、奔跑、无对抗、社交、健康、抚平焦虑。所有受访者几乎都提到,这些运动项目的受众其实高度重合。比如玩桨板的人常常来自飞盘社群。而一个射箭俱乐部的人,每周会定期约一场腰旗橄榄球。
  李闯还有一个有趣的观察。这些舶来品运动经过本土化后,往往透射出一股儒家价值观的味道。
  比如,中国第一代玩家,常常有一种欧美玩家少有的责任感、使命感,觉得“我有责任,带出年轻人”。新一代滑手也许技术更系统、更突出,但他们被老一辈带出来后,大多心怀感恩。
  “我研究的冲浪、滑板、单板滑雪等社群中,都有这种‘大哥文化’。”李闯说,板圈内一位老前辈曾经告诉他,某某真好,得奖拿名次了,每年过年还不忘给他发微信,又说起某某不好,和妈妈说话一点儿不客气,还指望他能尊敬老前辈吗?所以不爱带他玩。
  有趣的是,不同的地域,年轻人的文化氛围也不相同。同样玩滑板,上海更国际化,所有人穿着新潮,商业性强,有很强的社交和职场礼仪。一位北京朋友对李闯吐槽说,在北京穿着大裤衩玩滑板都无妨,上海的潮服穿搭和社交让他深感压力。北京的社群以吃喝为主,滑板为辅,尤其老滑板人,总喜欢忆当年滑板场往事,对技术没那么在意。深圳有特别强的互联网打工人文化,不在乎穿着,穿校服玩滑板的年轻人很多,玩后各自回家,很少聚餐,大多是一群不爱社交、专业主义感较强的人。
  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飞盘、陆冲、桨板等吸引方式明显不是采取竞技体育视角,而是标榜时尚、潮流、帅、酷,强调生活方式和社群属性。有些甚至与城市空间更新、网红打卡地关联。
  国际上,研究生活方式运动的学者,很多其实来自青年与城市空间研究领域。“根本上,这些运动是青年文化,而不是体育文化。它们不是以竞技体育为价值导向的。”李闯说。
  正如奥林匹克的精神宣言里,增加了“更团结”,这个词语的背后正体现了年轻人的运动观。他们享受出汗、心脏加速、同场竞技的快乐,更希望在运动的方寸间,找到那个不断进步、健康积极、没有烦恼、活生生的自己。
  专家把脉
  工作严谨,生活浪漫
  记者:作为社会学者,您怎么看待年轻人的潮流运动?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夏秋之时,我在新江湾城河道,发现很多玩桨板的年轻人。无论早上还是下午,我遛狗时,都能见河边各种耍水的、玩桨板的,岸边草地还有许多露营帐篷。
  不得不说,这3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更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价值买单,更加享受当下的生活。我的消费观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我喜欢海魂衫,但三心二意总没有下决心买,现在我一口气买了4件,喜欢什么就下手,不犹豫,非穿出瘾来不可。学生们都很惊讶。
  以前我还考虑有什么想做的,等未来有空时再做,现在意识到,它们都是今天的事情,我越发珍惜生命的当下性,不再等那个不确定的未来。本来年轻人的观念就更具当下性,面对生命的无常、生活的不确定性就更是如此。
  记者:听说您总结了几个词,来概述当下的青年文化?
  于海:第一个词是浪漫。所有文体活动都不是生活必需。上几代中国人本来生活不够浪漫,而现在如何让生活变得浪漫,年轻人是实践的先锋者。他们更欣赏工作严谨、生活浪漫,两者界限分明。
  第二个词是偏好。过去大众文化流行什么,人们就跟风什么。现在也崇尚流行文化,但话语描述变了,强调个性、偏好、与众不同。
  第三个词是当下。当下觉得户外好玩、水上好玩、树荫好玩,那就去玩。父辈更看重未来保障的东西,而不是当下就能感受到快乐的东西。而现在,人们更加尊重当下的感受,对普通生活更加珍惜。年轻人更是如此,特别关注自己的主观感觉。在一些户外运动中,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暂时换了一个天地,换了一种活法。
  第四个词是仪式。社会大环境中,文化生活的仪式感变弱了,年轻人却更容易被仪式感动,需要仪式让自己获得成长、获得身份认同。家里选什么装修风格、去哪一类网红咖啡馆、参与什么内容的读书会,背后都是一整套仪式,其中有组织发挥作用,有专业和行业引领者示范,有流行文化引导。
  一方面,亲自然的运动是仪式感;另一方面,现代装备、数字工具也是仪式感。似乎戴上它们,自己就拥有了一种特别身份,有了归属与认同。从手环、无人机、音响、露营车到汽艇,从咖啡馆、读书会、俱乐部、共享空间、舞蹈房、体育场到草地和水面,无处不是生活的仪式。
  第五个词是独处。年轻人既希望在“群”里找到身份感、归属感,又希望能面对自己的内心,解开生活的困惑,寻找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世界。
  记者:您和河边运动、露营的年轻人交流了些什么?
  于海:我一次遛狗,一个女生在帐篷里看到,问我能不能让她和狗狗拍照。她身边的男生立即拿出专业相机给她拍。我问他们,这是饭点,不弄点吃的吗?女孩拉开帐篷给我看,一堆大白兔奶糖以及几个三明治。我和狗狗逛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她还在摆各种姿势拍照。这对年轻人此时此刻享受的是另一种非群体的生活,但他们同时又愿意与我对话,愿意跟陌生人平等对话。
  过去老一辈总是苛责说,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后果。然而今天的年轻人会想,总是担心明天干什么呢?过虑了。
  每一次大的事件都会给人留下弗洛伊德所说的“情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这几年,生活给每个人都提出了生命哲学式的考问,青年文化或许也是其中一个侧面吧。
(责任编辑:liutingting)

    ------分隔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C) 2012-2019 南京玖石智云科技培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551-63369521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招聘信息网为您发布安徽农金安徽银行招聘最新资讯!
    备案号:苏ICP备13007704号-5  技术支持:软月互动
    展开

    安徽农村信用社

    • 在线咨询
    • 安徽农信社招聘考试网秦老师
    • 安徽农信社招聘考试网李老师
    • 安徽农信社招聘考试网葛老师
    手机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获得最新资讯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