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记者律师参团是在心虚什么?
暑假来临,旅游逐渐火爆。近日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爆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为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媒体向该旅行社核实这一情况时,客服人员表示其确实不接待记者,也没有旅行社愿意接待记者。也有旅行社称纯玩团对于记者身份没有限制,只是景区对持记者证没有优惠。当地文旅部门则回应称,已经介入相关问题的调查。
对于仅仅因为职业原因就不接待某一群体的客户,有网友表示不理解,“同样都是消费,没必要对消费者身份作限制和区分吧?”也有网友解释,旅行社可能是对维权意识更强的群体有抵触情绪,即便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太多问题也怕被挑刺。而更多的声音则认为,旅行社此举还是与跟团游暗藏不少猫腻有关,“怕被曝光、被舆论监督,而记者的发声渠道相对更多。”
此前媒体就报道过,有旅行社因为对游客的职业加以限制而被处罚,这些职业包括律师、教师、导游等。人们猜测,可能是因为律师更懂法、教师更“挑剔”、导游更了解同行,如果他们“重拳出击”,旅行社很有可能面临大麻烦。为避免这种风险,旅行社干脆将这些“有风险的人”拒之门外。但这么做,难免给人“此地无银”之感——对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么不自信吗?
事实上,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一些行业之间的信息差已经被打破,人们若想发布或曝光一些事情,不缺平台和载体,技术门槛也没有多高。同时,近年来,公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普遍提高不少。从以往被曝光的一些旅游乱象看,多数新闻的一手消息源都是普通游客,而非有特殊职业身份的记者、律师等。
如此现实语境下,旅行社将特定群体拒之门外,于防曝光而言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其之所以这么做更多的恐怕还是鸵鸟心态作祟。问题是,把头钻进沙子里,问题就不存在了吗?此番拒绝律师、记者跟团游被曝光,进而引发舆论质疑,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在给自己捅刀子吧?好在,从媒体调查来看,拒绝特定群体的旅行社并不是大多数。
此前,一些旅行社有过按照年龄、性别等条件,筛选客户、对客户区别对待的先例,比如老人团、小孩团需要多加钱,因为这类群体消费能力相对稍弱;女性团比男性团价格稍低,因为到了购物点、遇到自费项目时,男性整体相对更理性……给客户画像、对确实需要特殊照料的群体做收费上的区别,可以理解,但这与拒绝律师、记者应该是两码事。
换个角度看,旅行社对游客职业“挑三拣四”更多的还是心虚,也提示有关部门对旅游行业的乱象治理尚不能松懈,诸如“0团费”、低价团、购物团等情况,或许仍不同程度存在。
旅游,本质上是口碑生意,好口碑、好名声才是长久稳定的获客渠道和秘诀。总想做一锤子买卖、挑软柿子捏,还想把盖子捂住,哪有这么多“好事”呢?以更谦逊的心态、诚实的态度大大方方接受公众监督,配合解决消费者旅游中的难题和困惑,旅游行业才会更好,旅游市场才会更健康。如此良性循环,对大家都好。
原标题:禁止记者律师参团是在心虚什么?
文章来源:http://www.ce.cn/culture/gd/202307/20/t20230720_38638959.shtml
(责任编辑:liuting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