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技农商行:织密审计“监督网” 筑牢发展“防火墙”
近年来,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聚焦主责主业,紧跟监管趋势,创新审计思路,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业务的审计监督,全面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务实求新,促进全行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审计体系,筑牢内审根基
健全运行机制。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董事会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压实审计工作责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内部审计操作规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及年度审计计划,形成长效机制,筑牢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
提升审计力量。选配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过硬、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涉及经济、会计、管理和计算机等多个方面,从业经验涵盖柜面、信贷、投资和电子银行等不同岗位,多人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同时强化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内审人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实现“一专多能”。
二、加强审计力度,实现全面监督
强化风险导向。把准业务经营“脉络”,以风险防控为首责,聚焦经济发展形势,紧跟监管新规定、新要求,结合自身经营发展情况,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审计力度,增强内部审计的前瞻判断力和风险揭示能力。2022年,围绕信贷、财务、信息科技、关联交易、薪酬管理、资本管理及内控管理等方面制定了12个专项审计方案,推动风险关口前移,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加强监审联动。与监管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交流银行业务风险及应对措施,准确把握监管意图。2022年在年度审计计划之外开展了票据业务、大额异地授信、网络安全及电子银行等多个监管指定项目,通过查找潜在风险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业务合规稳健经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三、强化项目实施,提升审计质量
拓展广度深度。统筹审计项目,运用“1+N”模式,以“1”个主项目为依托,同时实施“N”个审计项目;或以“1”次进场,满足“N”项审计要求,出具多份审计报告,达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实现审计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审计效率,通过重点业务交叉互查、重大项目抽调业务骨干、专业问题咨询外部专家等方式,实现内容整合、人员整合、问题整合,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分析问题,强化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
推动精细管理。强化审前调查,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发挥科技“导航”作用,切实增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计方法的可行性,做到带着疑点进场。强化现场调度,做到取证详实、证据完整,适时开展不同行业、机构或产品的纵向对比、横向分析,严格把控审计重点和方向,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强化质量控制,通过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剖析问题性质和类别,从制度、流程、操作等多个层面进行合理定性,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打造审计精品。
四、督促整改落实,强化成果运用
强化问题整改。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对责任人员灵活运用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方式,强化责任追究,发挥审计震慑作用。完善跟踪反馈机制,实行项目主审负责、整改专岗监督、条线部门联动的三层整改模式,构建整改闭环工作链条。一是坚持边审边改,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尽快化解风险,增强审计直接成效;二是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制度,对已整改到位的问题及时销号,对整改缓慢的问题进行督办;三是定期联合条线部门开展整改“回头看”,协同推进整改难点,对整改不彻底、不到位的问题开展专项督导,紧抓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
促进成果转化。强化协同监督机制,通过加强与纪检、人事、业务条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提炼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或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适时开展审计联席会议并以审计提示方式向相关部门反馈,凝聚监督合力,促进问题源头治理。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形成专题报告,为产品优化、年度考核、干部任用和领导决策等提供建议,达到“增值”的效果。
(责任编辑:liuting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