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书香 “数字+文化”大有可为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地“活”起来,将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人民币,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人次,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
当前,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直播网红等行业迅速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大量文化消费产品,2020年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迅猛增长就是例证。未来,推动互联网、超高清、VR/A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无疑有助于激发产业创新潜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过去人们很难想象,足不出户如何畅游各大展馆、遍览古迹文物。如今,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成为现实。云端看展览、指尖点文献,打破了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形式限制。面对实体场馆数量有限、馆藏保护有特定要求以及精品内容供不应求的现实,融合技术手段为其扩容,打造出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能够惠及更多受众。文化空间的场域大大拓宽,文化内容的可及性更高,人们获取文化内容的效率和体验也得以提升。
“数字+文化”,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656亿GB,年末互联网上网人数9.89亿人。随着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文化”将迎来更大发展。
应当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供给结构质量有待优化、新型业态培育不够、数字化治理能力不足等新问题。未来,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抓住数字化机遇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地“活”起来,将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