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互撕之风当休矣
核心观点:近年来,“饭圈”粉丝群体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等乱象层出不穷,尤其对未成年粉丝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其背后则是支撑“饭圈”的灰色产业链和扭曲的“饭圈文化”。构建良好的“饭圈”生态,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久久为功。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和对青少年有力引导的大环境下,“饭圈”终将回归正轨。
近年来,“饭圈”粉丝群体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等乱象层出不穷,尤其对未成年粉丝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屠广场”“洗广场”“刷黑词条”“控评”“洗白”“人肉搜索”等“饭圈”中的闹剧每天都在各类网络平台疯狂上演,带偏青少年三观;而诸如“粉头非法集资跑路”“违规造假数据刷榜”“为爱豆打投大量购买牛奶再倾倒”等不良行为,也多次搅扰清朗网络空间,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近段时间,艺人吴某凡涉嫌强奸被刑拘事件中,更有粉丝叫嚣要“劫狱”,某品牌甚至计划邀请吴某凡当代言人,道德与法律底线在“哥哥”面前频频失守。殊不知,畸形的“饭圈文化”正将粉丝们带入彀中,而其尚不自知。媒体调查发现,“饭圈”中青少年粉丝的言论和行为经常涉嫌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其背后则是支撑“饭圈”的灰色产业链和扭曲的“饭圈文化”。
随着我国文娱产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偶像养成和选秀节目不断推出。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通过选秀获得曝光的偶像就有几百人。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总规模或超1300亿元。而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思维方式更加跳跃,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更有条件去“追星”抑或参与“造星”。在庞大市场诱惑下,一批批资本也纷纷“进圈”。
从选秀节目到打榜投票,从明星榜单到数据造假,从互撕谩骂到人肉暴力……在冲动心理、攀比心理和资本操弄的多重作用下,“爹亲娘亲不如哥哥亲”“不买专辑不配做粉丝”等言论将一众年轻人拖入情感与金钱的纠葛当中不能自拔。粉丝们“掐架互骂”,骂得越凶,流量越高,而资本则藉此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智商税”,在暴利中尽情狂欢。最后,艺人红了,资本赚了,只有粉丝充当“冤大头”,既出钱又出力,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诚然,年轻人追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权拥有“白月光”。但起码这个“星”应当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如今,有些艺人德不配位,一无作品,二无能力,动辄以“我这个地位”标榜,时不时拿流量数据作谈资,甚至挑起争端,鼓动粉丝参与骂战,充当“饭圈”乱象的推动者,这无疑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路上的毒瘤。
消除“饭圈”互撕之风,首先,艺人应当发挥表率作用。优质的偶像,必须要给粉丝以正确引导。学艺必先学德,艺人要让粉丝们从偶像身上汲取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感受到激昂前行的动力,而非让粉丝们成为“数据打手”“网上先锋”,深陷各类榜单和骂战中无法自拔。
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灰色产业链的监管和打击。事实上,针对“饭圈”乱象,中央网信办已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将对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等五类“饭圈”乱象进行重点打击。近段时间,微博下架“明星势力榜”,腾讯开展严厉打击水军刷榜、数据造假等,都是改善“饭圈”环境的有益做法。此外,还要加大对数据营销公司的打击力度和对影视企业、艺人经纪公司等机构的日常监管力度,确保从根源上遏制住这股“流量经济”中的不正之风。
最后,粉丝们也要时刻秉持理性思维,绝不能“三观跟着五官走”。要懂得明辨是非,厘清善恶,少些拉踩,多些和谐。既要选对“星”来追,更要理智来追“星”,切勿组织或参与偷窥、贩卖明星隐私等触碰法律和道德红线之事,以免成为资本炒作的炮灰。
构建良好的“饭圈”生态,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久久为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和对青少年有力引导的大环境下,“饭圈”终将回归正轨。(作者:江西省青年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 丁君朋)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