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风险,为炙热的“雪球”锁上“安全阀”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魏钊攀认为,加强相关理财产品的监管,让“雪球”们合规发行、平稳运行,不能仅靠监管部门一己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唯有投资者、市场主体和监管层多方形成合力,加强全链条、全流程风控管理,金融衍生品市场才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年化票息15-20%”“保本高收益”“投资进出自由”……今年3月以来,一款名叫“雪球”的理财产品在金融圈悄然走红。这款产品全称为“雪球型自动敲入敲出式券商收益凭证”,是场外期权模型的一种,其独特的产品结构和推介噱头令投资者和投机客纷至沓来,也让场外衍生品市场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容。据业内人士预计,“雪球”产品的市场规模或达到千亿元量级。
耀眼的市场数据和靓丽的增长曲线固然令投资者心旷神怡,但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性也在警示我们,对“雪球”理财产品务必予以审慎对待,不能在盲目的情况下趋之若鹜,因为在其热销的背后可能潜藏着无法控制的投资风险,需要投资者、券商和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近日,在“雪球”持续脱销之际,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敲钟”,要求券商强化“雪球”产品风险管控,并提醒该产品存在的一系列风险。作为券商创新的一部分,“雪球”等理财产品的推出对于提高市场流动性、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固然大有裨益,但在当前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我们务必要强化风险思维,把握好监管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做到金融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以严格的风控措施为炙热的“雪球”降温,为投资者权益锁上“安全阀”。
一是守好“入口关”,加强投资者准入及适当性管理。“雪球”等理财产品作为金融衍生品,就意味其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跨期性,不少投资者就是看中了其“较低亏损概率”的结构设计,却忽略了市场单边下行、无法及时敲出等问题可能带来的巨大投资风险。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压实销售机构责任,督促券商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进行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审查和产品风险揭示,帮助投资者厘清产品性质和损益可能性,避免盲目投资可能累积的风险隐患。
二是管好“产品关”,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基于当前“雪球”产品敲入、敲出观察日的结构设计和期权产品的固有属性,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实则很小,但行情急剧波动时却损失无限,作为销售机构的券商也存在对冲不充分、表内亏损等风险点。监管部门亟需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倒逼券商采取行之有效的风控措施,通过加强风险敞口限额管理、更新场外期权风控指标和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等方式下好“先手棋”,以完善和高效的事前管理为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扫除“盲点”、打通“堵点”。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加强相关理财产品的监管,让“雪球”们合规发行、平稳运行,不能仅靠监管部门一己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唯有投资者、市场主体和监管层多方形成合力,加强全链条、全流程风控管理,金融衍生品市场才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魏钊攀)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