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死螃蟹登高铁,职业性冷漠抹煞可协商空间
近日,一则“活螃蟹不让上高铁男子当场踩死8只”的新闻冲上了热搜。观看评论,大部分是在科普高铁不能带的物品清单,或者是部分网友在讨论活螃蟹带上高铁的危害。这些当然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我还是不由地思考,高铁查处违禁品的消息时有出现,洞口有女子现杀活鸡,南京有男子豪饮白酒,为什么这一次就造成了如此难看的对抗场面?让本不是非此即彼的事失去了可协商状态。
诚然,当事男子处理问题的手法过于粗暴,有刻意泄愤引人尴尬之嫌。高铁工作人员,说到底也不过是按规章办事的普通服务人员。在人来人往的繁忙工作之间,按章程办事不仅说不出错来,我们还应该对他们的尽责多加理解。但很多时候,如果只追求一个双方责任的厘清界限,许多潜在的问题就容易被掩盖。
死螃蟹是不能吃的,一旦死亡,螃蟹里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于是才会有乘客想用塑料袋装着活螃蟹上高铁。而在高铁这样的密闭空间里,车厢异味难以消散,为了防止车厢环境的污染,打造舒适良好的车厢环境,乘务人员才会严格执行活物不能上高铁的相关规定。两方都有各自如此行事的理由。但是我们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大部分人一般都是在将要上车的时候才到的高铁站,在列车开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让赶乘列车的乘客自己想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处理好手中的生鲜,这件事情是不是有些过于困难了?
很多时候,提出要求很容易,但能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考虑到别人的为难,这才是最不容易的。我19年在长沙乘坐高铁时,准备的防晒喷雾体积刚好超过安全警戒,不能过安检,又一时间找不到可信的人托管处理。负责检查的安检人员就告诉我,可以暂时寄存在他们这里,之后再联系别人用我的手机号取出来邮寄转运,由是才安心上了高铁。其实大多数人对于章程都是理解且尊重的,只是被提出要求的乘客,相对于被单纯告知“这样不行”,可能更期待有人告诉他“怎样才行”,而正是这一步关怀,考验了无数服务系统的公心、细心。
制度当然应该严格遵循,但是不等于在制度之外我们就要完全抹去一种对话的可能性。对话不等于让步,也不等于强行承担不必要的义务,而是让管理本身具有关怀与温度。而不是在一种冷漠态度里,让人们从对规章流程的遵守,滑向不当的对抗行为。
生活中其实总有太多类似的为难,一句“你这样按规定肯定是不允许的”,一句“这确实不在我们的责任范畴之内”,总能让别人跑了一天的功夫白费,让自己感觉像一个被规章制度踢来踢去的皮球。这种“按规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的冷漠,只要我这边按规定了,管你干嘛,我没有了任何责任。义愤情绪纠结于心,委屈烦闷挥之不去,暴力由是长出枝桠,种种矛盾激化由是有了繁衍生息的土地。
“便民利民”是一项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却极其考验能力与心性的工作。我当然知道高铁站没有义务为每个乘客处理好问题,但如果明明有处理经验却冷眼视之,让急着赶高铁,还不了解相关规定的乘客自己迅速处理好一个陌生难题,是于法理无愧,于道义上到底有亏的。
服务不应该是单向的要求,而应该是发生于个体之间的对话。对于未经处理的生鲜,高铁站显然应该有各类违禁品处理流程,或许向乘客解释好为什么活螃蟹不能带上高铁,告知乘客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将手中的活螃蟹处理好,远比直接告诉乘客活螃蟹不能带上高铁,然后让乘客提着死螃蟹上了高铁显得更有温情。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