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红利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市场主体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挑战与机遇的主动选择,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转型的成本,还可能会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挑战,对此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近来,有关内外贸一体化的话题热度不减。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专题进行了介绍。此前,商务部等14部门还宣布正式启动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内外贸一体化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所提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贸易领域普遍存在着外贸企业没有内贸经营权、内贸企业不能经营外贸的现象,有专家对此提出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不过,当时对内外贸一体化的强调,主要侧重点在于推动企业内外贸经营体制的一体化。
上述问题在此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基本得到解决,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再次被提及。不过,在出口市场持续多年“高歌猛进”的强劲势头下,企业对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愿望,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
这一状况直到近年来才有改变。中国外贸体量在逐步增大,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贸易壁垒及争端。虽说中国外贸企业大多是在市场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先天具有韧性足、对市场敏感等特点,但在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背景下,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客观上需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也意味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时机已具备。
事实上,很多外贸企业近年来已着手开拓国内市场,不少内贸企业也积极利用电商平台试水海外市场,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态势越加明显。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不断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管理体制构建,努力为内外贸市场对接创造条件。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广交会上的“老外贸”也频频出现在进博会、消博会的展会上,一大批既从事外贸又从事内贸的市场主体正不断成长起来。
尽管内外贸市场的规模在日益壮大,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短板仍十分明显。比如一体化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内外贸融合发展不够顺畅等,内外贸一体化的进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持续冲击,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对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变“被动转”为“主动转”,希望能抓住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红利,赢得更多发展商机。
然而,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市场主体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挑战与机遇的主动选择,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内外贸一体化一方面是制度红利,另一方面也是一场“自我革命”。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全面协调持续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原有的“一亩三分地”,还可以通过“买全球、卖全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转型的成本,从更换设备、调整生产线到“内外无别”标准的建立,从数字贸易、绿色贸易赋能到营销渠道的重建,从传统的贴牌代工到新品牌的创立推广,肯定不会一路坦途,可能还会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挑战,对此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