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后遗症”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落下帷幕,然而“双11”为消费者留下的“后遗症”却还在。看起来“一样”的两件衣服,却差价好几百元;好不容易凑单满300元减50元,却发现买贵了;商家说好的价保,却不包括平台赠送的优惠;想要通过客服来退差价,却发现只有反应迟钝的“智能”客服……
“相同”产品价格大相径庭
“我先买件200元的,看看能不能穿出800元的效果。”北京市朝阳区何先生说,“双11”期间,他在不同电商平台中发现两件“一模一样”的打底衫,但价格却相差600元,何先生几番对比,也难辨二者差异。他抱着好奇心态下单了一件价格较低的产品。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发现,不少店铺显示的产品图片均为同一张,有的店铺甚至将原品牌Logo“改头换面”据为己有。“遇到这种情况,我只在品牌旗舰店下单,其他店铺不靠谱。”网购经验丰富的天津市民李女士直言对该情况已见怪不怪。但对于不经常网购的消费者来说,这种情况便具有较强的干扰性。“看着都一样,但差价太多,我在不同的店铺买过‘相同’的手套,试戴后退了价位低的那款。”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感慨只能“先买再退”。
对于不同电商平台中出现两件甚至多件“相同”产品图(也称为盗图)现象,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盗图侵害著作权,原始著作权人可以起诉要求赔偿。”然而,太高的侵权频率让不少商家应接不暇。“‘双11’期间我们监测到5家(侵权店铺),目前公司派专人负责处理这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某羊绒制品主理人感叹,“盗图很轻松,维权无止境”。
费心凑单享优惠却发现买贵了
85折、优惠券、88Vip折扣券、跨店满减……对于网店推出的这些优惠,鄂尔多斯市的王女士觉得很划算。“为了实现省钱最大化,我一直在尝试各种商品组合方式,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终于凑好了1500元的东西。”王女士告诉记者,在活动开始前的几个小时,她发现某品牌竟突然取消了85折活动,选好的商品也不能适用优惠券。“购物车里的商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两双鞋子都分别涨了30多元。”不过因为优惠力度大,王女士犹豫再三还是下单了,谁知鞋子还没收到货,价格却又下跌了。
无独有偶。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赵先生感慨忙着“抄作业”“算奥数”,但也难逃商家的套路。11月11日,赵先生花1元购买了某产品的“会员礼包”,后来发现,在10月底第一轮促销活动中,该产品“会员礼包”是以赠品形式免费赠予消费者的。“‘会员礼包’不支持退款,虽然1元钱不多,但感觉被商家套路了,心里不舒服。”赵先生说。
有过类似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天猫“优衣库官方旗舰店”买了一款男装羽绒服,预售定金80元,尾款750元,使用优惠券后自己实付款764.71元。谁知“双11”商品正式开售,商家又推出满500元减50元的优惠券,这样算下来又比自己通过预售购买的价格要便宜16.05元。另一位消费者同样在该店铺购买了一款女士羽绒服,定金40元,尾款299元,实付款339元,结果商品开售后店铺又上线30元优惠券,这件衣服309元就可以买到,差价30元。
商家平台玩起“价保”文字游戏
预售商品比直接买贵几十元,差价可以退吗?“预售承诺的价格比‘双11’贵,我付了定金比直接买贵,交尾款的时候显示的还是原先的价格,感觉被店铺黑了一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杨女士表示,如果不是在社交平台上刷出“价保”服务,差价估计就要不回来了。
今年4月19日,淘宝正式上线价保功能,消费者点击“我的淘宝”页面下方“官方客服”,即可找到“价保中心”入口,页面会显示近90天内价保订单,用户可以直接点击最下方的“一键价保”来申请保价。
但是,并非全部商品都支持价保服务,每款商品的保价期也不一样,有些支持30天保价,有些可能只有7天保价,需要根据购买时的订单具体情况来决定保价期。记者查阅某平台价保规则,发现其规则列举了四大类不支持消费者申请价保补差的特殊情况,如未满足降价特定优惠条件,商品被下架删除,订单正在退款、退货、换货过程中,使用红包、积分、购物券、区域优惠、百亿补贴等情况,均不在价保范围内。
“发现差价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困难在于退差价。”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调侃,“我发现差价后就去找客服,但是一直都是客服机器人的无效回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产品甄选、凑单满减、价保协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部分消费者的“双11”带来不少烦恼,有的消费者甚至表示对促销活动失去兴趣。“消费者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各种购物节的频繁促销,消费过程也逐渐变得理性。平台商家只有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供真正的优惠、更好的商品选择以及更高效的配送服务,民众的消费积极性才能持续。”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刘晓燕如是说。
(责任编辑:www.ah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