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菇富了一方百姓
如何“变废为宝”,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道大考题。这道题怎么答?由于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解题方式既殊途同归,也各具特色。
杨疃是个缩影。近年来,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动真碰硬、真抓实干,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以双孢菇、草菇等食用菌为枢纽,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模式,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路子。
一朵菇
杨疃镇地处安徽省灵璧县西北部,有18万亩耕地,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32.6万亩,是传统农业大镇、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大镇,每年产生近17万吨秸秆和5万吨畜禽粪便。
杨疃与全国其他传统农业乡镇一样,每年都要面临处理秸秆这道难题。为禁止农民在农田焚烧秸秆,政府大伤脑筋,干部大费周折,而农民还不大买账。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杨疃镇委、镇政府带着问题多次外出参观调研,发现食用菌种植需要大量秸秆和畜禽粪作为基料,同时双孢菇、草菇等食用菌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杨疃镇委、镇政府权衡再三,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镇里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权衡再三,最后作出优先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策。除了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外,我们也有政策支撑,安徽省把发展食用菌产业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个循环产业链的枢纽、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优先扶持。”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说。
谋定而后动。通过典型引路,从2018年开始,杨疃镇陆续有村干部、返乡青年搭建竹竿大棚,投身食用菌种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杨疃镇食用菌产量、产值连年翻番。
竹竿大棚里长出的小蘑菇,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然而,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竹竿大棚的种植模式逐渐显露弊端,比如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等,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产业转型升级,钱从哪里来?
2021年6月,灵璧县确定以杨疃镇为核心,利用现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按照“一核一带三园”,即“乡村振兴驱动核”“特色文化景观带项目”“返乡创业产业园、红色文旅园、循环利用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探索绿色农业,推动“五大振兴”耦合联动发展之路。
2021年以来,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先后投资近4亿元,引进荷兰先进设施和智能温控技术,建成国内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领先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区,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区一期项目已全面投产,杨疃镇食用菌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种植面积由2020年的20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0万平方米,“灵璧双孢菇”年产值1.2亿元。
一条路
采访发现,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亮点很多,除产业振兴外,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也是可圈可点。
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自示范区建设以来,杨疃镇聚焦食用菌人才引育,打出了“组合拳”,概言之就是“三个强化”:强化域外人才引进,发挥专家服务团技术和资源优势,跟进服务;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建立人才信息管理台账,示范区内在库青年人才109名,食用菌方面“土专家”17人;强化人才培训,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订单式开展人才培育。同时成立食用菌协会和技术员联盟,定期交流种植技术。
同时,注重食用菌文化挖掘。示范区建设以来,就把举办“蘑菇节”、食用烹饪大赛、“削蘑菇”大赛、食用菌文化节等活动纳入推动蘑菇文化振兴的范畴,从制度上固化活动,进一步挖潜了食用菌文化。2021年以来,示范区相继举办杨疃镇第一届“削蘑菇”大赛、“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第二届削蘑菇比赛、第一届烹饪厨艺大比拼暨庆“三八”“翰墨杨疃 巾帼雅韵”书画笔会、食用菌文化节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和餐饮文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废弃的秸秆通过与畜禽粪便共同发酵处理后,变成培育草腐菌的基料,由基料转变成农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同期产生的菌渣废料变成有机肥料,可实现100%还田,形成‘主粮-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基料-食用菌-有机肥-主粮’的生态循环模式。”灵璧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正新说,秸秆变成了“抢手货”。
杨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滨介绍,目前杨疃镇的秸秆利用形式也由传统畜牧饲料转变为食用菌基料利用、建材粉末加工等,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20年的78%提高到现在的100%,养殖产生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由2020年的93.2%提高到目前的97.73%。示范区24间现代化菇房年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两万吨、畜禽粪便一万吨,年处理菌渣1.5万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示范区建设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
一方面,杨疃镇积极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共建等行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探索建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机制。目前,该镇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零收入、少收入,到现在每村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突破10个。
另一方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干部培养成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把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带头人不断进步。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拓宽选人渠道,有20名食用菌种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占全镇村“两委”总人数16%,发展致富带头人18人为党员。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杨疃镇立足资源优势,从秸秆和畜禽粪等农业废弃物入手,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蓬勃发展,为中西部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颗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如何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提起增加农民收入,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程壮壮。通过发展蘑菇种植,程壮壮实现了身份转变,从种菇致富带头人到乡村振兴专干,再到现在的杨集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壮壮经营的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占地17亩,有15座出菇棚,实现年销售额230多万元,纯收入9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4人,其中脱贫户务工人口14人,脱贫人口每年稳定增收1.6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示范区内16个村均有村干部示范带动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达50万平方米,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0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350人。
张芹就是众多务工村民中的一员。张芹今年50岁,以前在江苏苏州打工,从事纸箱生产工作。因家里老人孩子需要照顾,2022年6月,张芹返回家乡七井村。在村干部引荐下,张芹在示范区从事食用菌生产管理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她说:“原来在外面打工,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想到现在竟然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入不比外面挣得少,心里很踏实。”
受访的食用菌种植户普遍反映,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人员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食用菌种植方面,灵璧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张凯经验丰富,收获巨大。他致富不忘乡邻,已带动杨疃镇30多户食用菌种植户走上共富路。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杨疃镇委、镇政府看来,示范区建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赢得民心,这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高度契合,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杨疃镇守正创新、勠力同心,定会续写华章。
(责任编辑:liuting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