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自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后,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次提到“树立大食物观”,将其作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的重要举措。
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放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节,强调“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角度出发,强调“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跳出向传统种植、养殖要食物的思维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地拓展食物来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树立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并列,这其中有两方面含义:
首先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强调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正由以谷物、蔬菜等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动、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与居民食物需求变化相适应,不仅要守住“米袋子”,还要提稳“菜篮子”,抓牢“油瓶子”,抱好“奶罐子”。“大农业观”是从供给角度,对照“大食物观”的要求,推动农业从以往仅注重保数量,转向保多样、保质量。既要农林牧渔并举,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有效供给,更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瞄准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其次是强调粮食和副食品之间的统筹。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粮食既可以是口粮,成为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是饲料粮,转化为肉、蛋、奶等其他食物。强调“大食物观”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蛋奶、水菜果等副食品的国内供给,既不能缺项,也不能顾此失彼。中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粮食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要做到既保证粮食生产,又提升副食品供给能力,就要破除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紧箍咒”,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中国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树立大农业观,也要将这些国土空间纳入农业发展的资源范围内。通过开发大资源,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人们对大食物的需求。
中国将如何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首先,稳粮扩油,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其次,提稳“菜篮子”,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供应和生猪产能调控,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促进奶业供需平衡;再者,合理利用多样化自然资源,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新提法,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国内食物供给资源的“家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虽然是拓宽食物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在开发利用中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掌握森林、草原、水域等国土资源分布、特征和利用状况,建立集资源分布、技术储备、市场信息为一体的基础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开展食物资源存量、可开采量及开发潜力评估,结合技术可行性和生态保护要求,划定禁止开发、可开发、可提升三类空间,明确开发重点区域和优先序,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原标题: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
文章来源:http://www.ce.cn/cysc/sp/info/202403/12/t20240312_38930653.shtml
(责任编辑:liuting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