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手段根治流量造假
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纸判决书被媒体广泛报道。判决书显示,“星援”App开发者蔡坤苗因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一审获刑五年,并处罚金10万元;继续追缴被告人蔡坤苗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蔡坤苗何许人也?据报道,这位大学肄业的“95后”通过开发“星援”App,大做明星流量的生意。2018年“明星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就出自其“手笔”。按照当时的微博用户数量,转发量一亿意味着每三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人转发了蔡徐坤的微博。人民日报官微评论称:“一亿转发量”,你们也真敢刷。也正是这一事件的“东窗事发”,引发了舆论对流量造假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流量造假也衍生出颇具规模的黑灰产业链。除了在娱乐圈上下其手,流量造假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所谓“爆文”。此前,媒体报道了一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案:个人仅花760元,经网络推手“操作”,短短几个小时,就能把一条虚假消息炒成5.4亿阅读量的“热搜”。再如直播。此前屡屡翻车的网红大V直播带货,流量数据很好,真实成交甚少,显然,漂亮的流量多是刷出来的。
真实的数据是互联网经济赖以生存及发展壮大的基石。而流量造假让数据失真,由此带来的评价失灵、竞争失序等问题,必然会损害用户权益及互联网平台利益,重创互联网生态。因此,流量造假这颗“毒瘤”必须根除。怎么做?答案在蔡坤苗一案中可以找到:运用法治手段,提高流量造假黑灰产业链各环节的违法成本,从而铲除其生存土壤。
其一,要完善法律。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流量造假黑灰产业链的形式愈发多变,手法也更加隐蔽。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相关法律法规要及时进行调整。其二,要用好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机关、监管部门要与互联网平台紧密联动,探索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对于流量造假者,可视情节轻重依法惩治——对于情节轻微者,不妨考虑与其个人信用挂钩,督促其改过;对于情节严重者,则不仅要其承担法律责任,还要在经济上付出惨重代价。唯有完善法律、用好法律,才能拦下、斩断刷流量“黑手”,还数据以真实,还互联网生态以健康。
(责任编辑:www.ahnxs.com)